如果量子信息是一封信,光子就是最理想的“信使”。
如何才能像下指令一样,让这位“信使”精准地知道该去哪里(方向)、以何种形式(偏振)、以多大的“音量”说话(强度)?我校丁飞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就实现了这一奇想。
近日,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丁飞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在一枚仅有头发丝直径几分之一(10微米)宽的微芯片上实现了“光子定制”——可按需控制方向、偏振与强度的光子源,为未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高精度传感开辟了新路径。
这一重磅成果以“On-Chip Emitter-Coupled Meta-Optics for Versatile Photon Sources”为题,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因其重要性被选为“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在官网亮点展示。同时,美国物理学会旗下权威科学期刊《物理》(Physics)也以“Microchip Provides Made-to-Order Photons”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重点报道。
挑战:如何为光子“量体裁衣”?
光子是量子信息的理想载体,能在不受环境干扰的情况下高速传输信息。
想要在小小的量子芯片上驾驭它们,就必须实现“定制化”——即能够精准控制光子从哪里发射、以何种偏振形式存在以及发射的强度大小。
过去的方案要么依赖体积庞大的光学器件,要么在调控自由度上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满足未来量子技术对小型化、高集成度的需求。
突破:芯片上的“纳米天线阵列”
丁飞团队的答案,是在量子芯片上构建一个精巧的“量子发射体-超表面耦合平台”。
他们利用纳米钻石中的氮-空位中心作为量子发射体,当受到激光激发时,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表面等离激元的表面波。这些波在芯片表面传播时,会遇到精心设计的“纳米超构原子”组成的阵列——如同一个微型天线方阵,它们会将表面波重新“广播”出去,重新散射为光子。
最后,通过改变这些“天线”的尺寸与排布,研究人员就能巧妙地结合共振相位与几何相位的效应,像“调音乐器”一样,实现对光子方向、偏振和强度的精细调控。
图1.微芯片上实现“定制光子”。激光脉冲(图A)激发纳米钻石中的氮-空位中心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图A和B中红色和蓝色圆圈所示)。当这些表面波向外传播时,会遇到一系列“纳米超构原子”,并被重新散射为光子。通过选择天线的尺寸和排布,可以生成具有任意方向或偏振的光子(图C中展示了线偏振和圆偏振)。
成果:微米量级上的复杂调控
在实验中,团队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
01高方向性单通道光子发射:能够在指定角度输出线偏振或圆偏振光,偏振纯度接近99%。
02多通道光子源:同时输出多个方向、不同偏振态的光子,为量子并行处理提供可能。
03强度可调控:可以在不同光子通道之间自由分配能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光源”。
04复杂发射模式:通过引入更复杂的相位分布来生成矢量光束和涡旋光束等复杂模式。
图2.样品扫描电镜图。左图与右图的两组天线阵列,分别产生线偏振光子(左)和圆偏振光子(右),并在特定方向上发射。光子的偏振状态并不是由整体阵列的形状(如圆盘或环形)决定,而是由天线的精确排布方式决定。每个阵列的直径大约为10微米。
这些成果表明,仅在10微米量级的芯片上,就能完成过去依赖宏观光学系统才能实现的复杂调控,为微型化量子光学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文和相关报道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klq1-wjjg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