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人员合照
11月16日至17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2025年科研工作会议在学校永久校区隆重召开。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陈十一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机构、新兴力量,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建立快速响应国家战略、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效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十一校长致辞
陈十一指出,东方理工诞生于世界百年变局与AI时代交汇的历史关口,必须立足“高起点、小而精、创新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成为国家战略导向科研组织模式的探索者、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际化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宁波强大的制造业生态是东方理工最大的‘试验场’,东方理工的科研要与宁波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重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他鼓励科研人员将个人追求融入发展大局,并寄语全体教授“至少要站稳一头”,产出高水平论文,做出原创性贡献;或让技术真正走向产业,产生实际价值。
陈十一回顾了学校建设发展至今取得的显著成绩:在关键领域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实现重要跨越,累计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显著,承担各级科研项目529项,获经费支持31.4亿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深入推进,申请专利200余项,孵化科技公司10余家;汇聚包括16名院士在内的百名核心PI团队;获批11个省市级创新平台等。这些成绩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现场

齐昕处长作解读

张红辉处长作解读
本次会议特别注重汇聚内外智慧,共谋发展新路径。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法规处处长齐昕,宁波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处处长张红辉解读了省、市级最新的科技政策,为我校科研工作精准对接区域创新体系、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康亚芬副部长作报告

王绛处长作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康亚芬、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处处长王绛分别就PI制与有组织科研、创新创业工作,分享了各自学校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东方理工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科研发展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启示。

曾文军副校长作总结分析报告
在17日的会议中,议程聚焦于内部深度研讨。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科研副校长曾文军作学校科研工作总结、分析与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现状,明确未来挑战与机遇。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做好有组织的科研顶层设计与高水平项目布局” “如何打造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如何实现科研成果高质量产出与转化”以及“如何构建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四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的分组讨论。各组成员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形成具有战略高度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研讨不止于“说”。分组讨论汇报结束后,学校随即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将各组凝练的智慧与方案迅速汇总。会议聚焦核心症结,探讨解决方案,并当场明确行动计划与责任分工,形成了“问题-研讨-决策-行动”的高效闭环。

张东晓常务副校长总结发言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自我审视”“政策对标”与“范式借鉴”,为学校科研工作锚定了新方位。他期盼,东方理工全体科研人员将会议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自觉,充分利用学校汇聚的顶尖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优势,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致力于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东方理工全体校领导、各学部(院)及校地平台负责人、全体PI、科研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