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立潮头 东方启新程
——陈十一校长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陈十一校长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在这里举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成立大会,庆祝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成立。
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成立大会的各位领导、来宾;向各位院士、专家,国内外大学校领导、教育界朋友们、浙江省重点中学校领导;向各位捐赠人和企业家朋友;向学校董事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向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建设的有关单位、各界人士,向广大宁波人民,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因时代而生,为使命而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诞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我们感恩伟大的新时代,感谢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支撑一流城市。一千二百年前,宁波建城,向海而生。四百年前,天一阁立阁藏书,铸就了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精神地标。这片土地孕育了122名院士,诞生了中国本土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催生了11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宁波人勇于创新,敢于走向世界,一代代宁波籍企业家沿着我们身边的甬江扬帆远航,开启了商行天下、捐资助学的百年传统,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等先贤,共同诠释了实业强国、教育报国的商道大义。
1984年10月,“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了阔别30余年的家乡宁波,捐资2000万美元兴办宁波大学,一位钟包村少年站在村道上,欢迎同村的包玉刚,那一刻,这位少年的心中播下了“创新创业、捐资助学”的火种。1985年9月,这位少年从镇海中学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商海,在科技界创业数十载。一路走来,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人才是企业腾飞的关键。2020年6月,他提出在家乡捐资创建一所高水平大学,由此拉开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序幕。今天,他就在现场,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虞仁荣先生!
走进东方理工,我们看到郑坚·利红楼、盛威楼、雅戈尔图书馆,巍峨挺立;春元灯塔奖教学金、申洲商学院、杨大毅创新创业基金,润物无声;还有很多不留姓名的慷慨捐赠。每一份力量,都汇聚成河、点亮未来。虞仁荣先生发起,宁波企业家热烈响应,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经真正成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属于全社会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此,我要向所有捐赠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的教育情怀是留给社会最好的财富,你们是新时代企业家最好的典范。感谢你们!

东方理工成立大会现场
办学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东方理工而言,却是从零开始的创业征程,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五年开拓,五年奋进,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坚定的步伐,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基金会举办、党委把方向、董事会领导、教育家办学、行政服务学术,坚持“高起点、小而精、创新型、国际化”办学定位。我们探索了新型教育形态、新型学科布局、新型培养模式、新型治理结构、新型管理体系,保证了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保持了办学活力,为学校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05年,我受邀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创办工学院,回国初衷是报效祖国、感恩母校;2015年,我南下深圳,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她给我提供了更大的事业发展机遇。2021年,我与虞仁荣先生围绕筹建东方理工,四次深谈,我被虞先生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报效祖国、教育情怀与事业平台,是东方理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力量,学校已经汇聚了16位院士、61位国家级人才、100名高水平创校教授。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张东晓、郑春苗、曾文军、何亦武、祝京旭、赵予生、丁雪梅、蔡宗苇、谭忠超、周明等一批与我志同道合的先行者,我们一起艰苦奋斗,共同参与了这所学校的创办。
今年6月19日,学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复建校;6月30日,考生填报志愿。我们招收了一批浙江顶尖学子,有人说东方理工用11天的时间,创造了“开局即巅峰”的招生奇迹。感谢74名首届本科生,你们用远见与勇气,选择了未来的东方理工。
教育的根本,在于点亮每一个学子的独特梦想,东方理工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未来代表着学校的未来。东方理工着力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我们构建了“学术导师、书院导师和产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了高水平工程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企业,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勇于挑战,勇于攻克前沿技术难关。
2022年,我们拉开了高起点培养博士生的序幕,四年多来,437名优秀博士生毅然选择这所尚在筹建中的大学。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在此,我衷心感谢教育部的支持。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感谢你们在博士生联合培养上给予了兄弟般的支持。

陈十一校长发言
东方理工坚持学术探索与技术攻关并重,在学科布局上坚持“小而精”的定位,不求面面俱到。我们以PI制度激发活力,以交叉研究打破壁垒,以有组织科研攻克关键难题。五年来,学校发表了700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6篇CNS,获得了30多亿元的科研经费,与地方和企业联合共建了20余个实验室。
孙学良院士是一位优秀科学家,也是一位卓越工程师,他组建了一支126人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全球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希望东方理工的教授既做创新研究,也能把研究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东方理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发展核心技术。我们的使命是把东方理工打造成驱动产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校园,遵循“百年经典、枕水长卷”的设计理念。踏进校园,我们看到了经典厚重的红砖建筑群;步入生活区,现代风格扑面而来。巍然屹立的求真塔,象征着对科学真理的永恒追求;“天圆地方”的图书馆,与求真塔遥相呼应,构成了校园最美的天际线。我们的南大门向甬江敞开,校园与城市共生融合,奔腾的甬江彰显着港通天下的豪迈,宁波商帮从甬江启航,东方理工也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校园鸟瞰图
五年探索,我们积累的制度成果、汇聚的人才基础、形成的科研优势以及赢得的社会信任,构成了东方理工眺望未来的最大底气。追求卓越、引领未来是东方理工的长期目标。
我们希望东方理工能培养一批影响世界的人才。东方理工致力于打造工程教育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注重应用,注重转化,注重企业家精神培养。我们期待着,从这里走出一批像屠呦呦那样,用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像虞仁荣那样,用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企业家。
我们希望东方理工能做出改变世界的研究。理科为基,工科为本,理工融合。我们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无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发挥宁波籍院士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区域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攻克国家重大战略“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驱动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我们希望东方理工能成为一所世界级的大学。我们将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我们将构建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打造多元交融的国际化校园,在开放与包容中,建成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我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东方理工的校园里将会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师生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建设美好的世界。
各位来宾,朋友们,老师、同学们!
七千年前,在宁波这片土地上,河姆渡先民播下中华文明的种子。今天,在甬江的入海口,我们种下了东方理工这颗种子,她汲取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汇聚了新时代蓬勃力量,她根植于宁波千年文脉,必将成长为支撑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孕育世界未来的学术殿堂。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东方理工,逐光而行,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崭新未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