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进展丨孙学良院士、王长虹团队发表《Joule》论文:低温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与化学设计

    科研聚焦 | 2024-03-05
    随着固态电解质材料以及正极/电解质固-固界面方面的显著进步,全固态电池(ASSBs)在温和温度(20~30℃)和高温(40~70℃)范围内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例如快速充放电、高面容量和长周期循环稳定性。然而,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例如深海、外太空以及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时,ASSBs的电化学性能显著下降,限制了其在寒冷条件下的实际应用,且低温ASSBs性能下降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孙学良院士、王长虹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吴凡研究员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oule》上发表题为“低温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与化学设计(Materials and chemistry design for low-temperature all-solid-state batterie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考察了ASSBs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概述了低温ASSBs在固态电解质、界面和电极方面面临的关键挑战以及低温运行的具体要求。基于这些见解,文章回顾了一系列面向高性能低温ASSBs的材料和化学设计策略,提出了未来改善低温ASSBs性能的潜在研究方向,旨在提供关于低温ASSBs的深入理解,以改善其低温性能。

    图1.全球平均冬季最低温度及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温度极限要求

    图2.全固态电池中的动力学过程

    图3.低温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挑战和有效策略总结

    该文从动力学过程、关键挑战、基本要求和有效的材料与化学设计策略等方面,系统综述了低温全固态电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几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1)建立低温性能评价标准(关键指标:如面容量≥4 mAh cm-2,电流密度≥0.8 mA cm-2,-20°C下容量保持率≥80%或-40~-60°C范围容量保持率≥50%),以确定有效工作温度;
    2)开发准确和合理的阻抗分析方法,对来自正极/SE和负极/SE界面以及来自界面相和电荷转移过程的界面响应进行解耦,并量化每个动力学过程的活化能;
    3)改善低温性能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低活化能的SEs;
    4)揭示实际的微观界面动力学过程,以及低温下的界面相演变;
    5)探究低温下的机械-化学失效行为,开发解决/缓解界面接触问题的策略;
    6)探究锂存储机制和动力学与电极低温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具有高扩散系数的电极;
    7)研究基于厚电极和大容量(如软包电池)ASSBs的低温性能,以促进实际应用;
    8)研究使用充放电协议和热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ASSBs低温性能的必要性。
    综上,通过持续努力克服上述挑战,对推动ASSBs在寒冷环境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博士后卢普顺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王长虹助理教授、吴凡研究员和孙学良院士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论文得到了宁波市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

    Pushun Lu, Zhimin Zhou, Zuxiang Xiao, Jiaze Lu, Jiaxu Zhang, Guantai Hu, Wenlin Yan, Shengjie Xia, Shutao Zhang, Ziqing Wang, Hong Li, Changhong Wang*, Fan Wu*, Xueliang Sun*, Joule 8, 1–23, 2024,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4.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