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
邮箱
党群
捐赠
招聘
采招
图书馆
国际办学
EN
菜单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简介
建校历程
发展定位
办学规模
学科聚焦
校长寄语
现任领导
校长
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
副校长
代理副校长
校长特别顾问
协理副校长
党委书记
纪委书记
治理架构
董事会
监事会
校务委员会
学校标识
学校标志组合
标准色
标准色色阶
辅助色
标识下载
大事记
学校机构
教学科研系统
理学部
工学部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中心
管理服务系统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师资概况
高层次人才
教师主页
教育教学
本科教学
研究生教学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平台
省部级科研平台
市级科研平台
校地合作平台
公共科研平台
成果转化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招生信息
通知公告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校园生活
迎新系统
四明书院
四明书院
领导团队
培养理念
了解书院
校园设施
饮食住宿
超市便利
运动设施
医疗服务
实用信息
校内交通
周边交通
服务信息
宣传资源
学校校历
参观校园
参观校园
Research & Innovation
科学研究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科研平台
公共科研平台
成果转化
科研进展丨李武课题组在固体导热(声子输运)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Physical Review Letter和Physical Review B先后发表了我校李武课题组在固体导热(声子输运)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李武课题组在高导热材料θ-相氮化钽(以下统称为“TaN”)和单质金属铍中发现了一些反常声子输运行为。 01材料的压力响应对于理解它们在许多领域的性质和性能至关重要,包括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地球物理。在受压力影响的许多特性中,材料的热导率备受关
2024-09-19
科研进展|我校冯禹副教授重磅发文,解析热带地区地上植被碳储量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热带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地上植被碳储量(AGC)的变化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显著影响因此深入理解热带地区AGC的年际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全球碳循环研究和气候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我校环境水科学与技术团队冯禹副教授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tropical
2024-09-13
科研进展丨我校金大勇团队联合发表综述,解析三重态介导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自2012年首次研究近红外染料敏化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以来,开发出各种基于稀土纳米晶体、量子点、钙钛矿和硅纳米颗粒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展示了不同的特性和功能。这些进展与无机晶体的尺寸、形状、成分、结构、表面和功能的合成和工程控制密切相关(图1a)。这些混合材料在生物成像、传感、治疗、光氧化还原催化和光伏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三重态的生成和控制对于这些材料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揭示能量转移机制
2024-07-30
科研进展|吴法柏团队联合发表两篇研究成果,阐释先天免疫基因起源与功能演化
人类先天免疫机制是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但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免疫机制如何演化而来在现有的生物中又是否普遍存在我校吴法柏副教授团队联合欧洲多国团队于6月29日和7月4日在著名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分别发表了题为“RNA-guided RNA silencing by an Asgard archaeal Arg
2024-07-12
科研进展|我校孙学良、王长虹团队发表重磅综述:从反应工程角度看全固态锂硫电池
全固态锂硫(Li-S)电池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成本效益和安全运行而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储能解决方案。深入了解固态硫氧化还原反应对于推进全固态锂硫电池技术至关重要。特别的,固态硫的关键电化学反应与液态硫的电化学反应截然不同,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这些方面的讨论。近日,我校讲席教授孙学良、助理教授王长虹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李煜章在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发表题
2024-07-03
科研进展|郑春苗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地下水是人类和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极易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畜牧养殖等人类生产活动的污染。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准确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过程对地下水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目前,基于物理过程的模拟技术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过程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受限于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复杂性、水文地质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数值模拟高昂的计算成本,传统模拟技术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领域的发展面临很大挑战。近期,宁波东方
2024-06-24
科研进展丨全固态电池最新成果,孙学良、夏威团队发表JACS
近日,我校孙学良院士与夏威团队在JACS期刊上发表题为“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锂金属兼容型反萤石电解质(Lithium Metal-Compatible Antifluorite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的实验论文。文章提出了一种反式结构的新型电解质设计思想,以消除传统固体电解质化学组成中的非锂阳离子,从而获得对锂的本征热力学稳定性(图1)。全固态
2024-06-18
科研进展丨我校金大勇团队发表Nature Nanotechnology:营养这样补,才能抗癌!
不受控的快速增殖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关键特征。近十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代谢和能量供应的紊乱,是肿瘤快速增殖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肿瘤也被定义为一种代谢疾病,它们重编程新陈代谢,以尽可能为增殖分裂提供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在此过程中,一些代谢途径被异常激活,而另一些与增殖无关的代谢途径,则受到抑制。 从癌细胞异常改变代谢出发,研究者们发现了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但迄今为止
2024-06-12
科研进展 | “指挥”热辐射,黄子劲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
5月28日,我校长聘副教授黄子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利用像素化非成像光学原理实现定向热发射和显示(Directional thermal emission and display using pixelated non-imaging micro-optic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采用双光子3D纳米光刻技术,制备了新型像素化红外发射器,以实现高效的热辐射定
2024-06-04
科研进展丨赵予生、夏威与西工大孔龙团队发表低温锂金属电池最新成果
随着电动汽车、无人机和太空探索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对于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可靠运行的电池需求日益增长。低温条件下,传统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开发能够在极寒环境下高效运行的电池技术至关重要。这种研究不仅可以推动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拓展电池应用的范围,促进可持续能源的广泛应用,对于解决气候变化和提升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低温电池技术还面临较大挑战,低温电池通常需要高解离度的锂(Li)
2024-04-09
科研进展丨孙学良院士、王长虹团队发表《Joule》论文:低温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与化学设计
随着固态电解质材料以及正极/电解质固-固界面方面的显著进步,全固态电池(ASSBs)在温和温度(20~30℃)和高温(40~70℃)范围内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例如快速充放电、高面容量和长周期循环稳定性。然而,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例如深海、外太空以及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时,ASSBs的电化学性能显著下降,限制了其在寒冷条件下的实际应用,且低温ASSBs性能下降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宁波东方理
2024-03-05
科研进展丨郑春苗讲席教授联合发表《Science》论文,深度解析全球地下水现状与未来趋势
3月1日,我校讲席教授郑春苗与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匡星星和讲席教授刘俊国等合作者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地下水在全球水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与变化(The changing nature of groundwater in the global water cycle)”的综述论文。文章阐述了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水循环中地下水变化,回顾了这些因素对地下水补给、排泄、径流
2024-03-01
科研进展丨金大勇院士与复旦大学步文博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高时空分辨率神经调控最新成果
大脑奥秘被认为是人类最后的未知领域。《Science》创刊125周年纪念期间,总计发表了125个最前沿科学问题,其中18个与脑相关。人类大脑拥有860亿个神经元,相互之间通过交替的电活动实现了全部的功能,具有极其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也决定了人的多元性。认识大脑是人类的永恒目标,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也为脑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
2024-01-23
科研进展丨郑春苗做客国际水资源播客,探讨中国面临的水资源挑战及解决方案
我校讲席教授郑春苗受邀参加最新一期水资源播客(Water Resources Podcast)节目,分享了中国面临的水资源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日益频繁、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难题,并探讨了应对这些挑战可能的解决措施。水资源播客是一档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Bridget Scanlon教授主持的专题访谈,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办,美国国家工程院等协办。播
2024-01-05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3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3
跳转到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海江大道2911号
邮箱:news@eitech.edu.cn
邮编:315200
浙ICP备2023015999号
浙公网安备33021102001146号
版权所有:©2025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