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没有讲台与课本的思政课,能在何处展开?
东方理工的答案是:走进千年古刹保国寺。
近日,2025级74名本科新生在思政教师徐惠婷带领下,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搬进”了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完成了一次“穿越千年的实践课”。
本次实践课以“宋韵·木语·海丝风——在保国寺遇见北宋科技的筋骨与文化的光影”为主题,让思政教育“走”入古建中,让核心价值观“活”在榫卯间。
解码千年木构,读懂中国智慧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仰观层叠出挑的斗拱,俯察严丝合缝的榫卯。当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材分制”被对标为今日的“标准化生产”,思政课与科学精神实现了奇妙的同频共振。“技术标准就是古代的‘法’,更是今天的‘德’。”同学们在惊叹中感悟千年前的法治精神。
在海丝展厅,通过3D全息墙,同学们了解宋代明州港工匠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技术、审美、和平理念远播海外。技术文化出海,首先是信任出海——这正是今天‘一带一路’的重要文明底色。
“抬头看梁,低头思德。”叶菁雅同学抚摸榫卯接口,毫米之间的精益求精让她瞬间读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敬业”与“诚信”:不用一钉一铁,却千年不倒——这就是最硬核的工匠精神。
探寻价值坐标,激荡青年回响
这场古今对话,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原以为思政课只在教室,没想到千年古刹也能成为流动的教室。”
“聚而不散的榫卯,恰如我们每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使命坐标,在集体中找到位置,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当书本上的文化遗产,内化为我们可感知的个体底蕴时,‘中国’这两个字便真正刻进了精神基因。”
探索育人新路,牢筑思想根基
“ 将‘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是东方理工立德树人路径的创新探索。”徐惠婷老师表示。
学校将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历史场景、科技细节与时代命题的交汇处落地生根,激励新生把青春写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