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谱分析专家、我校蔡宗苇教授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

    最新新闻 | 2025-02-28

    2月24日

    中国化学会公布

    2024年度中国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FCCS)当选名单

    我校协理副校长、讲席教授蔡宗苇入选

    红金色商务大气喜庆销售冠军个人表彰喜报庆祝海报 (1).png

    中国化学会会士是中国化学会会员体系的最高等级,颁给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要贡献;及(或)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及(或)对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包括在本会相关机构、期刊担任/曾任领导或主编职务并做出重要贡献,或领衔组织相关活动,开展开创重要工作领域等的杰出会员。
    蔡宗苇讲席教授于1990年在德国马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美国药物公司Glaxo-Wellcome、香港浸会大学等单位从事科研创新和教育教学工作。蔡宗苇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质谱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生命科学,环境毒理以及药物开发的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与环境新污染物和食品安全相关的人体健康和疾病。
    蔡宗苇教授积极探索并突破环境中新污染物的质谱筛查方法,开发基于质谱代谢组学的环境毒理研究新方法,提出了环境质谱新概念。他创建了我国首批二噁英实验室之一(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命名为"Pilot Laboratory")及环境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浸会大学),培养了大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才。环境新污染物6PPD-醌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不清,缺乏标准品制约了相关研究。他迅速开发了6PPD-醌标准品合成方法,并发现了该类物质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新证据,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并引发大量后续研究,同时他也为美国华盛顿州生态部、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局、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标准品并建立合作关系。
    蔡宗苇教授是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他PPD-醌研究工作在Environ. Pollut. 杂志上的综述文章中受到高度评价,成为在该论文摘要中被突出强调的全球唯一作者。目前,他在Cell、Proc. Nat. Acad.Sci.、Nat. Protoc. 和Nat. Commun. 等杂志上累计发表SCI论文800多篇,他引次数29000次以上,H影响因子80(Scopus)。2021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在202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为一位杰出的分析化学家,蔡宗苇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环境质谱新概念的科学家之一。他建立了一系列环境质谱分析新方法,以及基于不同电离方法的质谱成像新技术,涵盖多种动物器官和整体成像、植物原位成像和三维肿瘤细胞球成像等。他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出建立三维立体质谱成像的新方法,他的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